2011年是“十二五”开局之年,也是海安经济开发区冲刺沿海最强开发区的关键之年。一年来,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着力转型升级,突出项目建设,破解要素瓶颈,创新体制机制,全力打造创新型、生态型、国际型开发区,经济社会不断跨越发展,率先基本现代化进入全面加速期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、省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,科学发展水平在全省103家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六,经济实力、 幸福婚庆社会贡献等指标在江苏沿海2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,再次刷新建区历史记录。
一、着力推进转型升级,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。
坚持以转型升级为关键,突出量质并举,实施三化融合,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建成全省第一条H磁片、电池片、组件到设备生产的太阳能光伏完整产业链,卡姆丹克、欧贝黎、吉阳设备、天楹环保、浚丰太阳能等一大批光伏光电企业竣工投产,电池片铝框、新材料背光膜、石英坩埚等配套产业跟进发展,光伏屋顶电站通过国家验收。电梯产业由零部件迅速向整机延伸,高速电梯、电梯传感器、电梯曳引机等技术行业领先;智能电网产业抢占高端,超高压变压器通过荷兰KEMA监测试验认证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电脑数控横机、自动化木工机械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大型成套建材设备出口全国第二。“丝乡”电动环保车正式下线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,海安软件科技园入驻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80多家,万人呼叫中心启动运行;云计算应用终端闪亮江城武汉,建成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。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加快实施,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加快,火车站、汽车站两大商圈日益繁荣,523文化产业园叫响全省,现代物流业崛起苏中,为全市现代物流业推进大会提供现场。现代农业发展彰显特色,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发展,鑫缘集团、天成集团、家惠油脂等企业迅速做大做强。兴环半岛休闲、南通福尔生物、蓉和怡心园等精品农业有序推进。全区光伏光电、电子信息、服务外包、高端装备四大新兴产业,占全部经济总量比重达30%。拥有1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、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,全市领先。
二、着力推进重大项目,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释放。
坚持“一切围绕项目干,一切围绕项目转”,着力提升项目落户率、开工率、竣工率。加强重大项目招引,瞄准世界500强、行业500强,国字号、央字头、上市企业等,不断加大招商力度,先后引进达美车辆、瑞马汽车、迈科瑞复合材料等超50亿元重大项目,江苏铁锚明信汽车、奇霖光电、科达建材等一大批10亿元以上项目。全球IT巨头惠普集团、世界500强美国泰森等企业抢滩入驻。加大重大项目推进,爱登堡电梯、上柴动力、中机浦发、瑞马汽车等项目开工建设,东部家具全球采购中心、义乌商贸城、不锈钢市场、盈佳模具城、丰源食品城等专业市场项目相继开工。吉阳设备、卡姆丹克、亚太科技、通润机电等项目竣工投产。加速特色产业集聚,成功创建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,集聚了包括5家上市公司在内的10多家相关企业。目前,全区拥有省级光伏光电、电力装备、汽车零部件3个特色产业园,以及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省级软件科技园、电梯科技园,省文化厅批准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8个特色产业园区,电梯设备、建材装备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,省级以上特色园区总数在苏中苏北开发区中遥遥领先。
三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,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坚持“科技创新”双轮驱动,着力引导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,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,天元横机、鑫缘茧丝绸、联发纺织等企业研发大楼先后开工建设,全年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3家,申报县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,其中,鑫缘茧丝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填补全国行业国家级空白,建成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。组织企业开展科技攻关,鑫缘集团《天然彩色桑蚕茧丝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》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。晨朗电子“高性能耐腐蚀稀土永磁材料”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百协锻锤研发生产的“CHK125程控全液压模锻锤”被认定为江苏首台(套)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,联发纺织研发的“柔性可见光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的研发”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果鉴定,华强纺织开发的Sunlite中空保暖纱线获省纺织技术创新奖。全区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17个被立项,其中,国家火炬计划项目9个、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1个、国家星火引导项目7个。南通恒力、申菱电器等10个项目率先获得国家600万创新基金,获取国家创新基金总额及项目数量均居南通市之首。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创建。鑫缘集团、鹏飞集团、西蒙电气、南通福尔等四家企业荣获全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,为建区以来最多的一次,在市独占鳌头。鑫缘蚕丝被入选西藏建区60周年庆典活动,江苏唯一。西蒙、联发、鑫缘、鹏飞、鹰球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放大。全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、省级名牌产品10多个,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0个,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40%以上。
四、着力推进产城融合,载体平台优势进一步放大。
坚持规划先行,科学布局产业,推进产城联动,着力提升功能开发形态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完成海防路沿线、通榆路沿线、七星湖周边等城市设计,由易居中国设计的上湖新城策划方案通过评审,启动油坊头大道建设,完成开发大道南伸北延、南海大道东延等道路建设,实施圣元大道、谭港路、西苏路、园庄路西延、西园大道北延、新海大道西延、南海大道西延、等道路工程建设。污水处理厂已通过国家验收,正式投入运行。污水管网、道路绿化加速推进,极大地提升全区投资品质,美化了全区环境。着力打造产业中央活力区,全面启动上湖新城区规划建设,策划打造生态之城、智慧之城、文化之城,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务配套中心、生态居住中心、休闲兴奋中心,全面提升整个东部产业新城的城市功能。全力建设火车站市场集聚区、汽车站商务集聚区,苏海国际汽车城、水果批发市场、古玩市场、汽车4S店等加快集聚;成功引进汉庭快捷酒店、速8酒店、锦星宾馆、毛家饭店等四家知名酒店宾馆,王府五星级酒店前期工作启动。鼎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区,加快全球家具采购中心、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、嘉麟不锈钢、盈佳模具城、义乌商贸城等项目推进步伐,为打造“枢纽海安,市场天下”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正元港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、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。加快规划建设科技商务集聚区,按照“一中心五园”要求,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软件科技园,打造海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、动力源泉和科技门户。
五、着力推进园区共建,跨江互动发展进一步加速。
大力实施区域共建、政企共建、产业共建等,不断创新共建方式,推动先进产业跨江互动发展。杨浦工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,已成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、承接上海先进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,园区项目全线开工,冠林电器等3家企业竣工投产,晕轮效应加速释放。以产业为纽带,海安开发区和上海杨浦区主要领导互访不断,战略合作不断加深。以合作共建为模板,海安开发区先后联手上海奉贤、常熟、无锡等地共建产业园区,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。锡海工业园首个重大项目顺利落户;水星家纺、奉贤管桩等一批项目入驻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;常安纺织科技园总投资约100亿元,注册资本金28.5亿元,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。
六、着力推进机制创新,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。
围绕跨越发展主旋律,顺应区域竞争大趋势,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,激发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。创新行政组织架构,调整优化机构设置,设立“三办十二局”,打造全新的组织架构,为资源优化配置、经济持续发展、机构精减高效、政府职能转变奠定了基础。创新选人用人机制,实施中层干部竞岗,出台配备了与岗位相对应的待遇和考核奖惩,最大限度激励广大干部投身大招商、大开发、大建设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通过整合资源,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、会办事、能战斗的中层干部队伍。创新项目推进机制,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工挂钩负责制、工作人员包干跟踪责任制、相关手续及时办结制、逐月考核制,确保项目早开工、快建设、速投产;实行项目服务跟踪制度、项目服务责任追究制度、项目服务与责任考核制度,不断提高服务项目的水平和质量。去年12月,省委副书记、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到海安考察党建创新工作,对海安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创新,给予了充分肯定。
七、着力推进民生工程,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。
在发展过程中,始终坚持以人为本,以民为先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、最关心、最实在的问题。街村经济持续壮大,大力实施“凤还巢”项目,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年收入20万元的村达36个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800元,连续三年全县最高。社会保障全面加强,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%;主动对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,人数达48000人,社会保障工作全县第一。社会事业加快发展,新注册登记2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,永安居家养老服务站被命名为“省级示范居家养老服务站”。全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、监管活动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9.2%。开发区信息工作排名全省第五。平安建设有效落实,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径,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,健全街道、部门信访网络,各街道、部门和村民均配备专兼职信访干部,各街道均建有信访接待室,每月召开一次信访稳定形势分析会,较好地形成了全区大信访格局,做到敏感时期无一例越级上访。和谐创建不断深化,全国和谐工业园区成果不断巩固发展,江苏海迅荣获“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”称号。泰宁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,《海迅之歌》荣获“江苏省优秀企业歌曲”称号,成为海安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。
八、着力推进要素整合,发展瓶颈制约进一步破解。
坚持“集中、集聚、集约”的理念、以创新的方式集聚要素、整合要素,全力突破要素瓶颈制约。聚力破解土地瓶颈,积极采取内部挖潜和上争点供相结合,腾笼换鸟,盘活存量,优化增量,抓紧实施万顷良田工程。科学包装重大项目,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,争取土地“点供”指标。着力破解资金瓶颈,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合作,通过万顷良田、软件园等项目筹措发展资金。大力引进风投创投基金,新组建了南通和信科技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,成为全市仅有的两家、海安唯一的小额科技贷款公司,切实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需求。全力破解人才瓶颈,不断完善开发区人才引进政策,鼓励企业加强蓝领人才和具有技能的白领人才培养,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。在企业和机关中推行柔性引才政策,对高层次人才、特殊人才、急需人才,打破地域、户籍、身份等限制,采取兼职挂职、人才租赁、项目开发等办法柔性引进,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。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,为人才创造一流的生活环境,确保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发展得好。
2011年,海安开发区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,主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,大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,攻坚克难,拼搏创业,勇争一流,各项工作创新突破,科学发展生动演绎。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、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、省长李学勇等领导先后视察海安开发区,并给予了很高评价。台湾《中国时报》、《中国电视》、《旺报》等媒体的10多名记者组团到海安经济开发区采访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等。 新的一年,海安经济开发区将积极发挥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,紧紧围绕“全力打造创新型、生态型、国际型开发区”的目标,突出“融合发展”,以区域融合放大承载力,以产城融合提升竞争力,以科企融合增强创新力,以干群融合抬高保障力;突出“转型发展”,强化企业主体意识,升级科技驱动引擎,创新服务保障平台,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、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纺织三大产业集群,壮大发展软件服务外包、光伏光电、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、智能电网、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;突出“创新发展”,创新招商机制,加速项目大集聚,创新项目服务,保障项目大推进,创新用人机制,实现效能大提升;突出“生态发展”,做靓基础框架,做强共建园区,做美宜居环境,打造新平台,注入新活力,增创新优势,干事创业争进位,转型突破创一流,不断加速率先基本现代化进程,为早日建成国家级开发区而努力奋斗! |